笔趣阁 - 其他小说 - 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在线阅读 - 第三章

第三章

变化。”
  于是隆科多向皇八子胤禩说道:“八阿哥,我看该召三阿哥、四阿哥到园里来。如何?”
  “应该!”
  隆科多即刻派人分头去召请。诚亲王在大内,路途较近,首先到达;雍亲王远在南城天坛,一时还到不了。
  “皇上此刻睡着!”隆科多看一看表说。
  说着,复又返身入内。诚亲王胤祉跟他的几个弟弟,都不敢跟了进去。因为清朝开国之际父子叔侄兄弟之间的伦常剧变,不一而足。康熙三十八年,废太子曾有窥伺父皇行幄,意求不测的逆谋。皇长子心地糊涂,皇八子居心叵测,因而皇帝宁愿将一己的安全托诸异姓至戚,对亲生之子防范极严,像寝宫这种重地,错走一步,便有大祸。所以不奉召唤,绝不敢擅自入殿。
  皇帝醒过来了,精神仍然委顿异常,用微弱的声音问道:“什么时候了?”
  “酉末戌初。”隆科多刚说完,小金钟就响了,一共打了九下。
  “今儿几时啊?”
  “十一月十三。”隆科多说,“御医说了,一交了大节气,皇上就会一天好似一天,年下一定可以康复。”
  皇帝微露笑容,显然感觉欣慰。“西边的人去了几天了?”他又问。
  “初十去的,三天。”
  “年里怕来不及了。”
  隆科多知道,皇帝的意思是,大将军胤祯在年里赶不回来。这是一定的,来去绝不能这么快。想了一下答说:“反正迟回来、早回来都不生关系,皇上不必因此烦心。”
  “我不烦,反正已经安排好了。”皇帝一面说,一面将眼睛复又闭上。
  “是!”隆科多答应着,发现眼前只有他一个人,做什么事都没人知道。
  然后皇帝的眼睛又闭上了,瞑目如死。隆科多很小心地伸手到他鼻孔前面试探,几乎觉察不出呼吸。
  这使得隆科多又记起御医的话:“皇上虚弱极了,保不定睡着睡着就咽了气。书上所说的‘无疾而终’就是这个样子。论起来也是一种福分。”果然如此,驾崩不一定由自己发现,倘或“大事”出在正好自己离开时,岂不一切都措手不及?
  就这样在考虑时,发觉皇帝脸色突变,喉头呼噜呼噜地响,这是在“上痰”了!一口气接不上,就会撒手尘寰。隆科多心里有些乱,急切间拿不定主意,或者说是拿不出主意——不知道该干什么。
  皇帝倏然张眼,很吃力地说了一个字:“来!”
  “奴才在这里。”隆科多走到床前,还有两名太监也上来伺候。
  皇帝挣扎着伸手到枕头下面去摸索,有个最贴身的太监梁英便问:“取钥匙?”
  皇帝以目示意,手也不动了。于是梁英为他从枕头下面将钥匙找了出来。皇帝指一指,示意交给隆科多。
  “倘或我不行了,”皇帝断断续续地说,“这里有交代!”他将头侧过去,看着放在里床的小铁盒。
  “是!”隆科多跪下来,极认真地答说,“奴才必遵旨意办事。”皇帝点点头,表示满意,又将双眼合上。不一会儿,闭着的嘴唇慢慢张开,微微歪向一边,这表示皇帝已经入梦,所以肌肉失去控制。
  隆科多心念一动,觉得是个极好的机会,随即轻声说道:“皇上睡着了,千万别出声,皇上难得睡一觉。”接着挥一挥手。
  于是梁英跟另一名太监蹑足退了出去。隆科多很快地,也很谨慎地,将铁盒提了过来,转入套间。那是他侍疾所住之处,自然有书桌,由于承旨代批奏折,所以也有朱笔。
  回头看清楚了没有人,他很快地将铁盒打开,极力保持镇静地篡改了那张朱谕,正要放回铁盒时,听得门上剥啄两响。
  声音虽轻,而在隆科多如闻当头霹雳,吓得一哆嗦,急急回头看时,是梁英在叩门。
  行迹已在败露的边缘,隆科多必须弥补。眼风扫处,看清楚朱砚的盖子已经合上,朱笔亦已加上笔套,不觉放了一大半的心,篡改并无证据,事情就不要紧了。
  于是他定定神问:“什么事?”
  “皇上似乎不大好!”
  “怎么?”
  “似乎没有鼻息了!”
  隆科多大惊与大喜交并,但看到手中的朱谕,想起偷窥密件这一节需要掩饰,转念又想,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。不过需要梁英作证,最好加以笼络。
  “你看,”他说,“皇上传位给四阿哥!”他把朱谕交给梁英,“你听见的,皇上交代,照朱谕行事。这是极要紧的东西,我交给你收着。如果出了大事,你什么事也不用管,只看着这道朱谕!”
  这是拿梁英当自己人看待,托以重任。梁英却因皇帝似已驾崩,而接位之人大出意外,这双重的刺激,使得他瞠然不知所答。
  隆科多突然警觉,“不行!”他从梁英手中收回朱谕,放入铁盒,将锁捏上,收回钥匙,再拿铁盒塞入梁英怀中,“你捧好了!”
  因为这张朱谕关乎天下,自有载籍以来,可能没有比这张三寸宽七寸多长的纸更重要的文件,万一梁英失落毁坏,便是件令人死不瞑目的事,所以必得收在铁盒里才能放心。
  于是匆匆走向外间,只见已有好几个太监在垂泪了。隆科多不暇多问,直奔御榻,伸手便去探鼻息,毫无感觉,再张开眼皮来看,瞳仁已经散了。
  想起君臣之义,至戚之情,隆科多自然也很伤心,不过方寸未乱,大声喊道:“梁英。”
  梁英应声而至,直觉地将铁盒捧上。隆科多开了盒子,取出那道朱谕,径自向外走去。
  走到殿门,顿一顿足放声大哭。这有个名目,叫作“躃踊”,是抢天呼地般举哀。太监们自然跟着他同样行动。殿里殿外,顿时哭声震天了。
  诚亲王胤祉以下诸皇子,无不大惊失色,天性比较淳厚的皇七子淳亲王胤祐已“哇”的一声哭了出来。
  “怎么样,怎么样?”胤祉的声音都变了。
  “皇上、皇上驾崩了!”隆科多哽咽着说。
  于是胤祉直往里奔,他的弟弟们一齐跟着,进了寝宫,扑倒在御榻前,号啕大哭。
  “各位阿哥,请节哀,勉襄大事。”
  “嗬,嗬!”胤祉哭着点头。
  “舅舅!”胤禩问道,“大将军什么时候才能回家?”
  “总得出了年。”
  “这怎么办呢?”胤禩顿着足显得极为难地说,“国不可一日无君!”
  “八阿哥,”隆科多装得困惑异常,“请再说一遍。”
  “我说,国不可一日无君——”
  “不,”隆科多将朱谕一扬,“皇上遗诏传位于四阿哥!”
  “什么?”所有的皇子,不约而同地问。
  那种惊语、疑想、诘责,形形色色,表情不同的眼光,像一支支利箭似的落在隆科多脸上,令人难以消受,可是隆科多知道,此时若露丝毫退缩的神色,可能就会全功尽弃。因而尽力保持平静,略略提高了声音说:“遗诏在此,请各位阿哥看明。”
  胤禩一伸手就去接,隆科多却不给他,往里一夺,意露戒备,表示胤禩失礼。
  “请各位阿哥跪接遗诏。”
  这一下提醒了大家,纷纷下跪。隆科多才将朱谕交到胤祉手里。
  “梁英,”隆科多吩咐,“掌灯!”
  梁英便捧了一盏西洋式大玻璃罩的烛台过来,站在胤祉旁边,他看过了交给胤禩。
  胤禩就着灯细看,怎么样也指不出与大行皇帝笔迹有不同之处,只得默默地交给胤祐。
  就这时,听得有人哭着进来,大家转脸去望,正是雍亲王胤禛,望见御榻,便跪了下去,双手捂脸,好久没有声音,然后“哇”的一声,响亮非凡。就像两三岁的孩子,骤遇惊痛,一时气闭住了,必得好一会儿才能哭出声来一样。
  他这一哭引发了其他儿子刚停的哭声。但所哭的原因,并不一样,有的是伤心自己继承落空——虽然早就知道大位有定,但未曾揭晓,毕竟还有万一之望;有的是素知四阿哥刻薄阴险,心狭手毒,从今怕难有好日子过;有的是看出大位授受,已有疑问,兄弟束甲相攻之祸,恐不可免!
  就这样哭,没有一个愿意说话,因为一开口,局面马上就有绝大的变化。只要对四阿哥一称“皇上”,君臣之分,就此制定。从诚亲王以下,谁也不愿作此尊称。
  于是隆科多打开了僵局,站起身来,疾趋数步,到得雍亲王面前跪下,口中说道:“皇上请节哀顺变,以国为重!”
  这“皇上”二字,撞击在雍亲王心上,实在承受不住!莫非是梦?这梦可是来得太美、太快、太容易。浑身三万六千根汗毛似乎已化成三万六千条绳子,轻飘飘地将他吊上天空。然后,那三万六千条绳子似乎一齐断裂,将他吓得魂飞天外,一下子昏倒在地。
  “皇上,皇上!”隆科多喊。
  “皇上,皇上!”梁英也喊。
  太监们都奔上来了,扶的扶、喊的喊,还有人掐人中,灌热茶,一阵折腾,让雍亲王悠悠醒转。而在这乱哄哄的当儿,皇八子胤禩,已悄悄将诚亲王胤祉拉到外面密谈去了。
  “三哥!”胤禩说道,“你看这件事怎么样?”
  胤祉使劲晃一晃脑袋,握拳在额上轻轻捶了几下答说:“我到现在还弄不清楚!”
  “疑问很多。第一,皇上何以忽而宾天,弥留之时,何以不召大家送终;第二,遗诏的笔迹虽不假,隆科多为什么不等大家都到了,再打开铁盒?”胤禩又说,“倘或他把这张遗诏毁了,如今怎么办?岂不天下大乱了吗?”
  “是呀!这些疑问,都得有个明白交代才好!”
  “对的。现在得要隆科多把这两点解释明白。如果不够明白,我们不能承认有这么一位嗣皇帝。”
  诚亲王胤祉同意他的办法,立即派人将隆科多请了出来,由胤禩很率直地提出质询。
  “是的!我可以解释。”隆科多已经在这短短一段时间内,通前彻后地考虑了,不慌不忙地说,“皇上是在睡梦中驾崩的,御医早就说过,皇上可能有这样的大福分;其次,皇上曾交代,大事一出,让我即刻开铁盒,遵遗诏行事。这话,梁英也听见的。”
  “何以皇上一驾崩,命你首先开铁盒?这是什么意思?”胤禩紧接着说,“付托天下至大至重之事,皇上应该命重臣共同开读遗诏。舅舅,你说是吗?”
  “是的!我完全同意八阿哥的看法。不过,我此刻倒悟出皇上的深意来了,皇上因为我管着步军统领的差使,所以首先要让我知道是哪位阿哥继位,好即刻作周密的部署,保护新君。”
  这个理由似乎牵强,但却驳他不倒。尤其是隆科多的语气从容,不似作伪的样子,越发使人莫测高深了。
  “两位阿哥,” 隆科多乘机说道,“皇上宾天,四海震动,如今新君嗣位,应该速定君臣的名分,片刻迟疑不得。否则于国家不利,皇上在天之灵,亦会不安。”
  “君臣的名分当然要定的,但亦不宜草草。”胤禩答说,“请舅舅先照料大行皇帝。”
  隆科多无话可说,答应着重又进殿。诚亲王胤祉便说:“事情似乎没法子了!”
  “不!这时候非弄个清楚不可。”胤禩当即吩咐,“传这里的总管来!”
  这里的总管是由梁英代理,听得传唤,便向隆科多请示进止。
  “照道理说,八阿哥无权传唤。不过此刻不是讲这些礼节的时候,你多带几个人去!看八阿哥问些什么,你照实说好了。”
  “是!”
  “可是,你千万记住,是皇上驾崩以后,我才遵遗命开铁盒的。你懂吗?”
  梁英想了一下答说:“懂!”
  “真的懂?”
  “是!”
  “好!”隆科多说,“你明天就真授,实任这里的总管。”
  梁英答应着,挑了几个在御前伺候而人又老实的太监带了去。
  向两位皇子行过了礼,只听胤禩说道:“梁英,你伺候皇上多少时候了?”
  “奴才以前不曾伺候过皇上。”
  “什么?”听得胤禩声色俱厉地断喝,梁英才发觉自己是误会了,急忙说道:“八阿哥是问驾崩的皇上?奴才是哈哈珠子的时候,就在皇上跟前当差,二十五年了。”
  “那么,你总听说过,皇上要传位给哪位阿哥。”胤禩紧接着解释,“我不是说,皇上告诉过你,要传位给谁,是你总听人说过?”
  “是!”梁英答说,“有人说,西边的十四阿哥,早让皇上看中了。”
  胤禩点点头,对他的答语,表示满意。“皇上是什么时候驾崩的?”他问。
  “不知道。皇上好好地睡着,奴才走过去一看,似乎神气不对,请隆大人来看,才知道咽气了。”
  “那时候隆大人在什么地方?”
  “在里头套间。”
  “在干什么?”
  梁英知道这句话很要紧,一说实情,便露破绽,他想了一会儿,歉意地答说:“奴才想不起来了!”
  “想不起来了!”胤禩皱着眉说,“怎么会呢?”
  “那时奴才只想着皇上,心里在说:别是出了大事!越想越害怕,什么都顾不到了。”
  诚亲王胤祉比较忠厚,插嘴说道:“这也是实情。”
  “好!你再说!”胤祉接着问,“隆大人来了以后怎么样?”
  “先探鼻息。奴才看他一伸手,脸色就变了。”
  “然后呢?”
  “然后就开铁盒,看皇上的朱谕。看完了隆大人对奴才说:是传位给雍亲王。说完,隆大人将朱谕又放回铁盒,叫奴才小心捧好。紧接着就出殿来了。”
  照此情况,似乎没有毛病。但先开铁盒一节,总觉可疑,胤禩想了一下又问:“皇上在睡着以前,有什么话交代隆大人?”
  “奴才不知道。”
  “不知道!”胤禩精神一振,“不说皇上交代隆大人,万一出了大事,首先打开铁盒来看吗?”
  “噢,是这话!”梁英很机警,“有的。”
  “当时皇上怎么交代?”诚亲王胤祉问说。
  “皇上那时候已不大能动了。”梁英一面回忆,一面回答,话说得很慢,“手伸到枕头下面掏摸,奴才帮皇上把铁盒的钥匙找到,交在隆大人手里。挥挥手命奴才回避,奴才就走远了。皇上的声音很低,奴才听不清楚。不过皇上一直指铁盒给隆大人看,那是奴才看得很清楚的。”
  “这话就不对了!”胤禩指出矛盾,“你一会儿说听见皇上交代,一旦驾崩,让隆大人先开铁盒;一会儿又说皇上的声音低听不清楚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”
  梁英心里有数,他刚才那段话,不尽不实;但他也很聪明,深知越描越黑,话中的漏洞怎么样也不能补得天衣无缝,因而索性认错,“奴才记不太清楚了。皆因当时皇上病势沉重,交代后事,奴才只想着皇上平时的恩典,精神都有点儿恍惚了。不过!”他加重了语气说,“钥匙是奴才替皇上在枕头下面找到,皇上交给隆大人。还有,皇上一直指铁盒给隆大人,那是清清楚楚记得,一点儿都不会错的。”
  他这么一说,胤禩反倒无法再往下问了。挥一挥手,把他打发走了,问胤祉的态度。
  “三哥,你看如何?”他说,“照我看其事可疑。”
  “可是抓不住他的证据。再说,皇上将铁盒交给舅舅这件事,确是有的。不过——”胤祉非常为难地说,“这件事跟大家商量,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来。”
  “不见得!把老九找来,商量商量看。”
  他指的是胤祉的同母弟,皇九子贝子胤禟。他是胤禩的死党,所以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:“八哥怎么说,怎么好!”
  “我是想请你出个主意,该怎么办。我有主意,不就不找你了吗?”
  “能不能拖着,先不见礼,慢慢儿再想法子?”
  “你这个主意不行,国不可一日无君,名分今天一定要定下来。人家也不容你不定!”
  胤禩心里在想,如果不承认胤禛,就得用胤祯来抵制;倘或能够将胤禛跟隆科多抓起来,由胤祉领头,说奉皇考遗命,传位于十四阿哥。一面派专人去奉迎新君,一面由胤祉代掌政权,亦无不可。但是,如何才能把胤禛跟隆科多抓起来?守卫畅春园的副将,归步军统领隆科多指挥,他会听胤祉的命令吗?
  大家都沉默了。一想到隆科多手扼重兵,整个京城及近畿都在他控制之下,不由得都有一筹莫展之感。
  “今天是输了!”胤禩终于打破了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,他的低沉的声音中,充满了绝望,但犹如垂死的挣扎一般,突然变得很有力量,“可是,还有扳本的机会!老九,你趁往西边路上还没有封禁之前,赶紧派人去接头,只要那里一起兵,我们在里头自会响应。”
  胤禟对秘密通信一道,很有研究。因为他跟天主教的神父、耶稣教的牧师颇有往还,研究出几种秘密通信的方法,一种名为“套格”,宜于简单通信之用。方法是不论写封信,或者做一篇文章,表面看来,平淡无奇,毫无破绽,暗地里将要紧的字眼,嵌在中间,犹如科场作弊的关节一样,对方只须拿套格往原件上一覆,挖空的地方有字显现,即是要说的话。当然,套格有很多种,一一编号,该用哪一套格,事先约定,或者临时暗示,皆无不可。
  另外一种是用外国字拼音,译成满洲话,哪一个罗马字跟满洲话的某一个字“对音”,自有一套很详细的规定。这个法子比较复杂,非学得纯熟了,无法运用。好处是可以说得详细,不比套格受限制,只能传达一句简单的话。
  当时胤禟遵命而行,用拼音法将这夜所发生的大事,先写成满洲文,再翻成拼音的罗马字,派亲信侍卫,即夜飞递。
  在彼此僵持的情势之下,胤禛在经过极度的震动之后,心神略定。像此刻的情形,他平时亦曾设想过,并不算意外,他认为最好的应付办法是,以不变驭万变。不变的是他的嗣君的身份,所以并不催促他的兄弟来行君臣之礼,只命隆科多传谕各处:四阿哥奉大行皇帝遗诏,已接掌大位。于是畅春园奔走相告,都知道雍亲王成了皇帝。虽然都不免有惊异之感,但已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,胤禩顿感孤立了。
  “不能不认输了!”诚亲王胤祉说,“老四向来喜怒无常,翻脸不认人,不能不防他。”
  胤禩叹口气,很吃力地说:“那,三哥带头吧!”
  于是皇子们都排好了班,胤祉将隆科多找来问道:“我们该怎么行礼?”
  “自然是跟皇上先道贺!吉服道贺以后,马上就可以摘缨子办大事了。”
  这话是“绵里针”,十分厉害。因为朝贺穿吉服,而遇有大丧,闻讯之初就得将帽子上的红缨摘除,然后遵礼成服,如今因为未曾朝贺,便不能换丧服,岂非不孝?
  因此,不容胤祉再犹豫了!率领诸弟入殿,隆科多已将胤禛扶入宝座,受了兄弟们的大礼。胤禩一腔怨气不出,站起身来,摘下帽子,使劲往地上一摔,大踏步走了出去。
  嗣皇帝勃然变色,但随即恢复常态,口中喊道:“诚亲王!”
  “臣在!”胤祉勉强答应。
  “皇考大事,派别人我不放心,你在这里护灵。”
  “是!”
  于是嗣皇帝一一分派差使,将兄弟们东一个、西一个地隔离起来。最后传召大学士马齐。
  马齐原是拥立胤禩的,扈跸在畅春园,对皇帝的病势颇为忧虑,却料不到驾崩得如此之快,更料不到是四阿哥接位为君。此时听得宣召,不免惴惴,入殿行了大礼,屏息待命。
  “皇考弃天下而上宾,我方寸已乱。不过国政不可一日废弛,我派你为总理大臣!”
  马齐没有想到膺此重任,当即答道:“奴才资质庸愚,并已年迈力衰,深恐一人之力不足,难荷艰巨。”
  “是的,我亦不能把千斤重担放在你一个人身上。”嗣皇帝说,“我一共派四个总理大臣,除你以外,是八阿哥、十三阿哥、舅舅隆科多。”
  “十三阿哥?”马齐说道,“还在宗人府。”
  “十三阿哥遭人诬陷,围禁高墙。皇考几次向我道及,说此事处置得过分严厉,微窥圣意,在康熙六十二年新正,十三阿哥必可蒙恩开释。谁知竟等不到新年。我仰体皇考之意,自然要加恩十三阿哥。”说到这里,喊一声,“舅舅!”
  “臣在!”隆科多急忙答应。
  “派人传我的旨意,立即释放十三阿哥,护送到园里来,让他瞻仰遗容。”
  “是!”隆科多答应着,退了出去。
  于是嗣皇帝向马齐降旨:第一,拟呈治丧大臣名单;第二,深恐人心浮动,有小人乘机造谣生事,应严格禁止人员走动;第三,明天上午奉移大行皇帝遗体入大内乾清宫,立刻开始预备。
  马齐答应着,自去召集从人,分头办事,其时已经在丑末寅初了。
  其时深宫已经得到消息,但语焉不详,只微闻皇帝驾崩。消息是隔着宫门传进来的,只能听听,无法究诘。在病中的宜妃,对此格外关心,力疾起床,要去看德妃打听详情。
  等她一到,已有好几位妃嫔在,其中一半是素日跟德妃相契,一半却是趋炎附势,以为一接到十四阿哥接位的好消息,德妃母以子贵,立即成为太后,便好首先朝贺。
  但是消息沉沉,连皇帝究竟是弥留还是宾天,亦无法求证。正个个愁闷之际,见宜妃扶病而至,便又都生了希望,因为深宫之中,公认宜妃最能干,常有他人不知的新闻,在宜妃口中,可以原原本本得知详情。这时都期待着她会带来确实信息,所以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在她身上。
  “你身子不爽,这么冷的天,也跑了来!”德妃体贴地亲自上前迎接,“来,快来烤烤火。”
  熊熊的火盆四周坐满了人,便有人自动让出很大的一块地方来容纳宜妃的软榻。还未安置停当,她便问道:“大概都得到消息了?”
  “是啊!”德妃忧形于色,“也不知是怎么回事?”
  “原来你们也没有准信儿!”宜妃说道,“这不是回事,非打听确实不可。我看事贵从权,开了内右门到内奏事处去问问吧!”
  “是啊!”勤妃陈氏说道,“皇贵妃在畅春园,这里就数德姐姐的位分最高。”
  德妃也有此意,但怕人说她不是惦念皇帝的病势,而是关心十四阿哥的前程,所以不肯这么做。此刻依旧保持沉默。
  “你不肯做主,我做主,皇上怪下来,我受责备。这是什么时候,还能照平时那套规矩办事?”
  于是由宜妃传谕,派德妃宫中的首领太监到内右门跟护军交涉。不久这个太监匆匆而来,一进门便泪流满面。
  “万岁爷去了!”
  听得这一句,立刻哭声大作。宜妃一面哭一面问:“是传位给哪位阿哥?”
  “听说名字里有个‘真’字声音的阿哥。”
  “那当然是十四阿哥!你们大家静一静,”宜妃拭一拭泪,大声说道,“十四阿哥当了皇上了。”
  “啊!”大家都且哭且向德妃致礼,德妃却越发哭得伤心,以致场面乱得很厉害,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  在感情的激烈震荡之中,脑筋比较清醒的,仍只有宜妃,她很用心地细想了一下,觉得眼前的疑问,不但很多,而且很大,必须立刻加以澄清。于是决定向德妃提出一个建议。
  “德姊,”她说,“我看必得找切切实实的人来,切切实实地问一问。”
  “是啊!可是,谁是切切实实的人?没有到畅春园,又怎么能切切实实地说出究竟来?”
  “不有值班的阿哥吗?”宜妃派宫女去问总管太监,“今晚上是哪位阿哥值班?”
  答复是十七阿哥胤礼值班。宜妃便跟德妃商量,决定召十七阿哥来说话。
  这就破了两个例,第一是深夜开宫门,第二是深夜传召成年的皇子入后宫。第一个例破了还不要紧,而且事实上也已经破了,第二个例在宫中悬为厉禁,所以德妃有些委决不下。
  “怕什么?”宜妃说道,“都上了五十岁的人了,还避什么嫌疑?而况,这时候还讲什么嫌疑?”
  德妃想想话也不错。不过,她还是很谨慎地,让年轻些的妃嫔避开,方始派太监去宣召十七阿哥胤礼。
  过得好一会儿工夫,天都快亮了,仍无确实消息,宜妃越觉可疑,而且有些担心了。
  “皇上驾崩这样的大事,何以不来报?德姊,你不觉得奇怪吗?”
  “是啊!我也正纳闷。报丧,报丧,应该赶紧来报,好让大家去奔丧。”
  宜妃有句话想了又想,终于说了出来:“莫非出了什么事?”
  “出了什么事?”德妃惊惶地问,“你说会出什么事?”
  “谁知道呢?”
  一言未毕,太监在传呼:“十七阿哥到!十七阿哥到!”
  一声接一声地越来越近,终于看到胤礼出现在殿门前,恭恭敬敬地朝上磕了一个头,然后肃然垂手,站在门外,静候发落。
  “十七阿哥!”德妃问道,“你在外面听见了一些什么?”
  “说,说皇上驾崩了!”胤礼回答,脸上有着焦灼不安的神色。
  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”德妃说,“你得赶紧去打听。”
  “是!”胤礼答说,“我想亲自到畅春园去一趟。”
  “对!这样最好!你赶紧去吧!”
  于是胤礼辞出深宫,随即带领侍卫,上马径奔海淀。一到西直门大街,只见远远来了一队人马,看仪从之盛,便知来者身份尊贵,而且亦可以料定,是由畅春园而来。因此胤礼勒住了马,命侍卫上前问讯。
  对方亦是同样的想法,不过派出来接头的是一名护军佐领,马头相并,侍卫问道:“是哪位由园里来?”
  “隆大人。”
  “噢!十七阿哥在此,就说要打听大事。皇上驾崩了?”
  “你看?不都摘了缨子?”
  侍卫这才发觉,他暖帽上的红缨已经取消了,便一手将自己的帽子取了下来,一把扯去了红缨,匆匆说道:“请你回去跟隆大人说,十七阿哥请隆大人说话。”说完,转身疾驰而去。
  胤礼一看侍卫摘了缨子,心知父皇宾天的哀讯,已经证实,顿时双泪交流,随从中亦有哭声。街上的百姓不知出了什么事,无不惊骇奔走。就这时候,隆科多飞骑而来,滚鞍下马,抱住胤礼的腿便哭。
  胤礼亦下了马,望着畅春园的方向,伏地叩首,然后起身问道:“舅舅,是十四阿哥接了皇位?听说御名中有个‘禎’字。”
  “音同字不同。皇上亲笔朱谕:传位于四阿哥。”
  “四阿哥?”胤礼的双眼睁得好大,眼珠凸出,真有目眦尽裂之慨,然后,像疯了似的,一面喃喃地说,“四阿哥、四阿哥!”一面爬上马背,缰绳一抖,圈回马去,突然间双腿一夹,抛下他的护卫,往东狂奔。
  他不到畅春园了,径自回宫去报信。
  到得德妃宫中,天色刚明。太监传信进去,德妃急急迎了出来,发现胤礼的脸色苍白,气喘如牛,不觉一惊。
  “遇见舅舅隆科多!”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,“他说,接位的不是十四阿哥!皇上亲笔朱谕,传位于四阿哥,真是想不到的事!”
  最后这句话,胤礼一说出口,才知是大大的失言。再想到四阿哥的喜怒无常,不觉打了个寒噤,怕自己就在这句话上,已闯下大祸。何以传位于四阿哥就是想不到的事?莫非四阿哥就不配做皇帝?
  他还在那里发愣,德妃已忍不住了,大声问说:“十七阿哥,你没弄错吧?”
  “没有!绝没有!”
  “这奇怪啊!”德妃喃喃地自语着,转身往里,花盆底的鞋子穿了四十年了,忽然有立足不稳之势,差点儿摔倒。
  宜妃这时已听得宫女来报,却绝不相信。所以一见德妃,竟从病榻上下来,让宫女扶着,迎上前去求证。
  “是四阿哥接了位?”
  “是的!”德妃一脸的困惑和懊恼,“怎么会呢?”
  “是啊!怎么会呢?”
  正当此时,有个宜妃带来的宫女,走到她身边,悄悄地正要耳语,却让她喝住了。
  原来宜妃为人厉害,她认为这个时候,任何诡秘的动作与私语,都会引起不必要的猜疑,导致极严重的误会。所以大声喝道:“有话尽管光明正大地说,作出这鬼鬼祟祟的样子干什么?”
  宫女不明就里,愣了一下方始笑道:“九阿哥在外面,请示主子,在哪里接见?”
  宜妃还不曾开口,德妃为了了解详细情形,立即说道:“就让九阿哥进来好了。”她又关照宫女:“快看,有什么热汤,替九阿哥端一碗来。这么冷的天,一定冻着了。”
  大家都奇怪,何以到了这个时候,德妃还能像平时那样体恤晚辈?但也有人在想:严峻刻薄的四阿哥做了皇帝,亏得有这么一位慈祥恺悌的老太后。
  一面这样想,一面眼望外面,只见胤禟的神色与胤礼又自不同,呆滞的眼神,迟重的脚步,仿佛大病初愈似的,宜妃不免惊疑。胤礼之有那样惊惶的神色,是为了知道四阿哥喜怒不测,不易应付,而胤禟的表情,明明是遭遇了意外的打击所致。
  “九阿哥,你先喝碗热汤,坐下来慢慢说。”德妃问道,“你四阿哥接位,是阿玛临终的时候,亲口跟你们弟兄说的吗?”
  “阿玛什么时候过去的,谁也不知道。”
  听得这话,手里一碗热汤,正要亲自拿给胤禟的德妃,竟致失手堕碗,泼了一地的汤水。
  “怎么回事?”宜妃问说,“你们不都在寝殿侍候吗?”
  “都在殿外。大概十点钟,舅舅隆科多出来告诉大家说,皇上过去了。说是在睡梦里头咽气的。”
  “你们进去看了没有?”
  “看了。”
  这母子俩交换的一句话中,有着没有说出来的意思:大行皇帝去世后,并无异状发现。
  “那么,”宜妃紧接着问,“四阿哥接位是朱谕上写明白了的?”
  金匮贮名,置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,以及最近将贮名的金匮移到畅春园,这些情形宜妃都知道,她所说的朱谕,即指金匮贮名而言。胤禟答说:“是的。不过铁盒先由舅舅隆科多一个人打开了。据说——”他将隆科多所持的理由说了一遍。
  德妃与宜妃都很注意他的话,听完,是德妃先问:“九阿哥,朱谕你看到了没有?”
  “看到了。”
  “是不是皇上的亲笔?”
  “是!”
  听这一说,德妃松了一口气。虽然脸上仍有怏怏不悦之色,那是因为她觉得大行皇帝不知何时改了主意。而这一改,不孚众望,改得不好。
  宜妃却对隆科多仍有怀疑,还要再问,了解更多的事实,“朱谕上怎么说?”她问。
  “朱谕上只有十个字:‘传位于四阿哥胤禛。钦此!’”
  宜妃皱起双眉,收拢眼光,紧闭着嘴唇,凝神细想了一会儿,突然问道:“哪个‘于’字?”
  胤禩一愣,略想一想答说:“是‘干勾于’。”
  “你再细想一想,是这个‘于’字不是?”
  一共十个字,绝不会错。胤禟再细想一想答说:“绝没有错!”
  宜妃勃然变色,悲愤之外嘴角上明显地有鄙薄的表示,德妃很奇怪,也颇有些愠怒,不知她何以有此表情?
  “太可惜了!德姊,”宜妃冷冷地说,“你真太后变成了假太后!”说完,便转身卧向软榻,示意抬走。
  德妃头上,一直觉得天旋地转,唯有躺下来才舒服些。但一躺下来,心事杂乱,更觉不宁,依旧只有坐了起来。就这样坐卧不安地,使得宫女们都害怕了,因为已有神智昏眩的现象。
  有个宫女叫常全,三十岁了,早该放出去的,只为德妃相待甚厚,自愿不嫁,奉侍终生。德妃亦拿她当女儿看待,私下无话不谈的,这时便跪下来说:“主子如今是太后了!莫非心里还有委屈?真是有委屈,四阿哥如今是皇上,不妨跟他明说!”
  “唉!傻孩子,就是没法儿跟他明说。”德妃问道,“你听见宜妃的话了没有?”
  “听见了。奴才可不大懂,什么真啊假的?”
  “唉!”德妃叹口气,“宜妃的话一点儿不错,我是真太后变成假太后了。”
  “这是怎么说?真的假不了!”常全说道,“不都说十四阿哥会当皇上,如今四阿哥当皇上,主子不仍旧是太后吗?”
  “唉!”德妃又叹口气,“跟你说不清楚!”
  事实上也无法往下说了,因为封为固山贝子的皇十二子胤祹,在外求见。
  这胤祹的生母,出身并不高,但胤祹本人却富于事务长才,曾被派为管理内务府大臣,几年前经理皇太后大丧,井井有条,所以嗣皇帝特派他先入大内,在乾清宫安设几筵——灵堂。
  胤祹本性谦下,一见了德妃,恭恭敬敬地磕下头去,口中说道:“儿臣胤祹叩请皇太后万福金安。”
  就从这里改了称呼,而太后自己却对此尊称觉得刺耳,连连说道:“不敢当,不敢当!十二阿哥请起来!”
  “是!”胤祹站起身来,侍立在太后旁边,“儿臣奉皇上面谕,进宫安设几筵,皇上命儿臣将大事顺便面奏太后。”
  据胤祹说,是嗣皇帝亲自为大行皇帝穿的衣服,即时安奉在“黄舆”中,移灵入乾清宫,定于今夜戌时大殓。目前先派出前站人员,第一个是隆科多负责警跸,第二个便是胤祹。嗣皇帝本来打算扶舆步行入城,被群臣劝阻,请嗣皇帝作为灵舆的前导,大概日中时分可到。
  “噢!”太后想了好半天,才问出这么一句话,“昨天晚上可还安静吧?”
  胤祹懂得这句话的含义,但他既非胤禩、胤禟、胤祯一伙,自己也知道绝无大位之份,所以觉得谁当皇帝都一样,他只要谨言慎行,小心办事,自然可保富贵。
  因为如此,纵有不安静之处,他也不肯说实话了,“回皇太后,安静!”他说,“三阿哥领头给皇上磕了头。”
  听此一说,太后稍觉安心,想一想又问:“五阿哥跟十四阿哥都还不知道出了大事。应该赶紧通知他们回来奔丧啊!”
  “是。”胤祹答说,“已经派人通知五阿哥了。”
  那么十四阿哥呢?太后心里在想,一样是先帝之子,不也应该通知他来奔丧吗?由此可见,四阿哥必是有所顾虑,而这顾虑也就太奇怪了!
  “回皇太后的话,”胤祹又说,“皇上命儿臣面奏,内廷各宫应如何恭行丧礼,请皇太后降懿旨遵办。”
  这让太后为难了!愣在那里半天作不得声。“假太后”三字刺心得很,她的感觉中到处都有人在笑,到处都有人在骂,最好什么人都不见,容她一个人把自己关起来,又何能厚着脸皮,俨然以太后的身份发号施令?
  这是有口难言的痛苦,太后只能这样说:“既然你来陈设几筵,就由你通知敬事房好了。”
  胤祹已看出太后的隐衷,心想,有她这句话,便等于奉了懿旨,自己尽管放手办事好了。于是退下来随即传敬事房的首领太监,传懿旨命内廷各处准备成服;一面又通知内务府,将库存的白布取出来,分送各宫,尽量供用。
  其时各宫已开始更换陈饰,椅披、窗帘,皆用素色;磁器由五彩换成青花,景泰蓝之类的用具,收起不用。妃嫔宫女的首饰,金玉珠宝一律换成白银、象牙之类。不多片刻,但见里里外外,白漫漫一片,哭声此起彼落,相应不绝。
  到得近午时分,嗣皇帝入宫,在隆宗门内跪接“黄舆”,一面号哭,一面扶着轿杠,安奉在乾清宫正殿。此时王公大臣,已闻讯齐集,因为尚未成服,一律青色袍褂,暖帽上的顶戴与红缨,亦皆摘去,由行辈最高的、大行皇帝嫡堂的弟弟裕亲王福全之子保泰领头,躃踊举哀,然后跪在嗣皇帝面前,请以社稷为重,节哀顺变。
  皇帝哭不停声,但裁决大事,井井有条。礼部所进的大殓注,嗣皇帝一条一条细看,看完说道:“皇考教养文武大小臣工,六十多年,哪个不是受了大行皇帝的深恩。如今一旦龙驭上宾,悲痛之情,可想而知。大殓的时候,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公、文武大臣,都让他们进乾清门,瞻仰遗容。”
  “是!”礼部尚书陈元龙说,“仪注规定,公主、王妃,照例在乾清宫丹墀齐集。”
  “公主、王妃,岂可远在丹墀?当然进大内,得以亲近梓宫。”皇帝又说,“我的兄弟子侄,亦都进乾清门,在丹墀上,跟我一起行礼。”
  让皇族得以瞻仰遗容,是为了澄清可能会有的谣言,说大行皇帝的死因可疑——这时已经有流言在散布,一说:“四阿哥进了碗参汤,皇上不知道怎么就驾崩了!”这一层实在冤枉之至,嗣皇帝认为让大家亲眼得见,遗容一无异状,是最有力的辟谣的办法。
  可是另有一种流言,他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抑制了!事实上也正就是他一直在顾虑的,整个得位经过中最大的瑕疵。朱谕天衣无缝,谁也无法否认,说不是大行皇帝的亲笔。但授受大位,出于这样的方式,不召顾命大臣当面嘱咐,而由侍疾的近臣捧出这样一道朱谕来宣示,未免太离奇了一点儿。
  而使他忧烦的还不止此。首先是隆科多,找个机会悄悄密陈,在西直门大街遇见胤礼,得知四阿哥即位,形如疯癫的情形。接着胤祹密奏,太后意颇不愉,而且还似大有忧虑的神气。
  这使得嗣皇帝手足都发冷了!他很清楚,从他的亲娘开始,就对他的得位起了疑心,并且反对他这样做法。这是大出他估计以外的!照他的想法,太后纵或偏爱小儿子,心有不满,但到底是母子,如此大事,不能不加以支持,而况太后还是太后,于母亲无损。哪知如今是这样的反应!自己亲娘尚且如此,何况他人?进一步看,因为亲娘如此,原来不敢反对他的人,也要反对他了!
  因此,他本来预备即刻去叩见母后的,此时不能不重新考虑,万一见面以后母亲说了一两句不该说的话,立刻便有轩然大波。说不定就会在大行皇帝灵前,出现兄弟束甲相攻的人伦剧变。
  好在太后面前,他亦安置了人,必有密报到来,且观望着再说。不过,目前虽不能到母后面前去请安,应该先派人去敬意才是。
  于是他派一名亲信侍卫到太后所住的永和宫去面奏:“皇上怕见了皇太后,益使得圣母悲痛,目前还不能来请安。请圣母皇太后务必勉抑哀痛,主持大事。”
  太后的悲痛不可抑止,心想大行皇帝一生事业,真是古往今来的大英雄,谁知就是身没之事,本可从容安排的,哪知一再起纠纷,最后出现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。大行皇帝必定死不瞑目。
  因此,当嗣皇帝派来的人求见时,太后毫不迟疑地拒绝:“我哪有心思见他。”
  “只怕是有要紧话说,”常全劝道,“还是接见吧!”
  “不!”太后断然决然地说,“有要紧话告诉你好了!”
  于是嗣皇帝的话辗转上达太后,她叹口气不作声。常全可真有些着急了,这样子是会抑郁成病的。老年人这样忧烦,大非养身之道。
  “皇太后可千万想开一点儿!不为别人,为十四爷,也该保重。”
  一提到十四阿哥胤祯,太后越发心如刀绞,她问:“如果是十四爷当了皇上,你想这会儿是怎么个情形?”
  那还用说吗?常全心里在想,十四阿哥是大家公认的小皇帝,一旦接位,当然谁都没有话说。太后的人缘好,不然怎么叫“德”妃呢?如果这会儿皇帝不是四阿哥,是十四阿哥,只怕一座永和宫挤得插足不下,“皇太后,皇太后”,谁不是叫得极其响亮?
  怪不得宜妃说太后,“真太后变成假太后”,假太后的味道真不大好受!想来假皇帝的滋味,也好不到哪里去!
  正在这样越想越远时,太后开口了,“我好恨,”她说,“为什么偏偏那么巧呢?”
  “怎么?”常全怯怯地问,“巧在哪里?是什么巧事啊?”
  “偏偏一个行四,一个就行十四,早一点儿,晚一点儿,能把阿哥们的排行错开来,也就好了。”
  “这,”常全蓦地里意会,眼睛睁得好大,“真的是巧!”
  “再有,为什么名字也那么巧,声音相同不说,形相也差不多!更其一个字画多,一个笔画少,如果倒过来,也就好了。”
  这一点常全就不明白了。不过她不敢乱问,只怔怔地望着太后。
  “唉!莫非真是老天爷安排的!可也安排得太奥妙了一点儿!”
  “皇太后,”常全终于乍着胆说,“头一个巧字儿,奴才明白;第二个可不明白了!”
  于是太后将“禎”字稍添笔画,即可变为“禛”字的奥妙,说与常全。这是一点就透的事,常全恍然大悟之余,不觉替太后大为担忧。
  原来常全陪侍太后十七年,对于他们母子之间,以及四阿哥——嗣皇帝及十四阿哥的家务,亦很了解。如今由于篡改遗诏的秘密一揭破,素性不笨的她,自是豁然贯通,对于四阿哥夺位的布置,及成功的关键,都有些了解了。
  “照这么说,隆大人是帮着四阿哥的?”
  “那还用说?”太后叹息,“知人知面不知心。大家为争皇位闹得天翻地覆,二阿哥几乎成了疯子,如今仍旧关在咸安宫。大阿哥更惨,围禁高墙,跟囚犯一样。十三阿哥呢——”
  太后说不下去。她对十三阿哥一直存着一份歉疚之心,因为咒魇废太子二阿哥,主谋是心地糊涂的大阿哥,其实是四阿哥玩的把戏,不知怎么居然会有十三阿哥替他顶凶,以致跟大阿哥一样围禁高墙。康熙四十八年三月,第二次大封皇子,十三阿哥竟而向隅。
  可是如今想来,却反有些恨他,如果当初不是他笃于手足之情,不多那个事,让四阿哥去受罪,哪里会有今天这种神仙都难预测的变化。
  “听说十三阿哥放出来了。”常全说,“若不是四阿哥当皇上,十三阿哥不能这么便宜